中药煎煮与服用配图解释

自古中药的煎药器具以砂锅为佳,砂锅、陶罐、搪瓷、玻璃煎器亦可,因为材质稳定,不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,并传热均匀。金属类铁锅、铜锅不建议使用,比如铁锅在煎煮山楂、五倍子等中药时会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,使药液颜色加深,影响药性。
如果一定要清洗中药材,可以用水漂洗,以免成分丢失,主意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不要被倒掉流失。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,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,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,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,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。一般以花、叶、茎类为主的药物,浸泡时间为1-1.5小时。以根、种子、根茎、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-3小时。水应浸过药材2-3厘米为佳。
煎药温度的高低,中医称为火候,一般习惯上称为“文火”或“武火”。所谓文火,就是弱火,温度上升缓慢,水份蒸发较慢;所谓武火,就是强火,温度上升快,水份蒸发的也快。如煎药时火候过强,水份蒸发快,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,也容易糊锅。反之,火候弱,煎煮的药效就差。一般在未沸腾前用武火,至煮沸后再改为文火,保持在微沸状态,可减慢水份的蒸发,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1)头煎煮沸后,再煎20-30分钟;二煎煮沸后,再煎15-20分钟。2)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,如解表、芳香化湿、行气等类药物,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,头煎煮沸后再煎10-15分钟,二煎煮沸后5-10分钟即可。3)补虚药、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、不易挥发的药,则应延长煎煮时间,头煎煮沸后,再煎40-50分钟;二煎三煎,乃至四煎沸后,再煎30-40分钟即可。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。

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,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%,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三次后,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%左右,如果药物只煎煮1-2次,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%-55%,补益药就更多,故提倡煎煮2次为佳。

【包煎】花粉类、种子类、含淀粉较多的药物、附绒毛药物,再煎煮中易焦化或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。

【烊化】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、鹿角胶等,宜加适量开水溶化,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服用。

【另煎】贵重中药,如人参、西洋参、鹿茸和冬虫夏草等,为避免浪费,可以单独煎煮取汁液,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。

【冲服】难溶于水的药物,如牛黄、三七粉等,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。鲜药如鲜生地、芦根等,按医嘱取汁服用。

服药温度根据病情来定。温服:对一些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;冷服: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,寒剂宜冷服,适用于热证;热服: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,适用于寒证,比如外感风寒,一定要热服,然后盖好衣被,吃热粥,助出汗。


以上资料参考好大夫在线网站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for best user experience, to find out more you can go to our Privacy Policy  ,  Cookies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