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常识

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,中医用药不管是中成药还是汤药,很少用单味药,而大多采用复方配伍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诊断后会开出一张由各种中药组成的处方,其中每味中草药用量也清楚标注。处方疗效一是取决于对症与否,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配伍组合是否合理和有法度。这里说的法度就是制方规则,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。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,原指君主、臣僚、僚佐、使者4种人,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。
【中药配伍为何讲究“君臣佐使”?】
君药,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其药力居方中之首,用量较作为臣、佐药应用时要大。在一个方剂中,君药是首要的,是不可缺少的药物。
臣药,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,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它的药力小于君药。
佐药,一是佐助药,即协助君、臣药加强治疗作用,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;二是佐制药,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、臣药的毒性或烈性;三是反佐药,即根据病情需要,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。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,一般用量较轻。
使药,一是引经药,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;二是调和药,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。使药的药力较小,用量亦轻。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君臣佐使,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,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述。“君臣佐使”原则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的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主药之谓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。”《神农本草经》上也提到:“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;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;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,主治病;用药须合君臣佐使。” 元代中医、“脾胃学说”的创始人李杲为“君臣佐使”的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:“君药分量最多,臣药次之,使药又次之。不可令臣过于君,君臣有序,相与宣摄,则可以御邪除病矣。”到了清朝,医学家吴仪洛对“君臣佐使”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,他认为,无规矩不成方圆,只有遵循君臣佐使原则,才能组出主次分明、细致严谨和疗效可靠的良方。
 
        经过历代医家辛勤努力和智慧积淀,中医方剂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。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就收载方剂314首,到了唐代的药王孙思邈,他的两本著作《千金要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分别收方5300首和2000多首。到目前为止,大约已经统计出有名有姓的方剂近10万首。当然,方剂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,又有极大的灵活性。面对病人实际疾病组方配伍时,在遵循君臣佐使原则下,要结合患者的病情、体质、年龄、性别以及季节气候、生活嗜好等,组成一首精当而适应疾病需求从而疗效突出的方剂。在选用古人成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化裁,加减运用,做到“师其法而不泥其方”。

       医之成,悟也;方之精,变也。方剂是据病人病情和临床实际不断变化的,但又万变不离其宗,关键要抓住疾病的本质。但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。中医易学难精,难也就难在此处。

【什么是中药的四气五味?】
 
 
 
        中医上说四气指药物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不同的药性,又称四性;五味指药物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种不同的药味。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,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。
 
        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,就可以根据“疗寒以热药、疗热以寒药”和“热者寒之、寒者热之”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。一般是,寒凉药,大多具有清热、泻火、解毒等作用,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。温热药,大多具有温中、助阳、散寒等作用,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。此外,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,称为“平”性。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,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正气,而一般仍称为四气。

中药的五味
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,有的具香气,能发散解表、行气活血、温肾壮阳,适用于外感表症、气滞血瘀症、风寒痹症、肾阳虚亏症等。如荆芥、紫苏、陈皮、木香、当归、郁金、韭菜子、蛇床子、菟丝于等。
甘味口尝味甜,能调和脾胃、补益气血、缓急止痛,适用于机体虚弱,功能不足之症,和某些拘急挛痛,并能调和药性,如甘草、党参、熟地、饴糖、黄精、枸杞子等。
酸(涩)味具收敛、固涩作用,适用于自汗、盗汗、久泻脱肛、尿频失禁、遗精带下、崩漏下血等症。如龙骨、牡蛎、山茱萸、赤石指、禹余粮、罂粟壳、桑蝶蛸、覆盆子、芡实、莲子、金樱子、陈棕炭、仙鹤取等。
苦味能清热解毒、燥湿、泻火、降气、通便,适用于热症,湿热症、痈肿疮疡、喘咳、呕恶等症,如山栀、大黄、黄连、苦参、杏仁、厚朴等。
咸味能软坚散结、泻下通便、平肝潜阳,适用于大便秘结、瘰疬痰核、瘿瘤、肝阳头痛眩晕,如海藻、昆布、芒硝、肉苁蓉、羚羊角、石决明等。

       中医认为,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,在中医经典著作《内经》中就有这样的论述:“五味所入,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咸入肾,甘入脾”,这一理论提示我们,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纳各种食物,这样才能通过五味调和达到脏腑得益的目的,使得身体健康,当然,如若五脏有病我们也应该适当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五味,以帮助五脏功能的恢复。

 
【什么是中药配伍的十八反、十九畏?】
 
十八反:

  
即乌头类药物(包括川乌、草乌、附子)不宜与半夏(包括清半夏、姜半夏、法半夏)、瓜蒌(包括天花粉、瓜蒌子、瓜蒌皮)、贝母(包括川贝母、浙贝母、伊贝母、平贝母、湖北贝母)、白蔹、白及同用;

  甘草不宜与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海藻同用;

  藜芦不宜与诸参(包括人参、党参、丹参、南沙参、北沙参、玄参、苦参)、细辛、赤芍、白芍;
 
附:十八反歌诀
 
本草明言十八反,半蒌贝蔹及攻乌,藻戟遂芫俱战草,诸参辛芍判藜芦。”
 
十九畏:

  即硫黄不宜与芒硝(包括玄明粉)同用,水银不宜与砒霜同用,狼毒不宜与密陀僧同用,巴豆(包括巴豆霜)不宜与牵牛子同用,丁香不宜与郁金同用,芒硝不宜与三棱同用,川乌、草乌(包括附子)不宜与犀角(包括广角)同用,人参(包括各种人参与参须、参芦)不宜与五灵脂同用,官桂(包括肉桂、桂枝)不宜与石脂(包括赤、白石脂)同用;
 
附:十九畏歌诀

  “硫黄原是火中精,朴硝一见便相争,水银莫与砒霜见,狼毒最怕密陀僧;

  巴豆性烈最为上,偏与牵牛不顺情,丁香莫与郁金见,牙硝难舍京三棱;

  川乌草乌不顺犀,人参最怕五灵脂,官桂善能调冷气,若逢石脂便相欺;”
 

 
 
 

  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for best user experience, to find out more you can go to our Privacy Policy  ,  Cookies Poli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