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未病


“上医治未病”最早源自于2000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:“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谓也”。 “治”,为治理管理的意思。 “治未病”即采取相应的措施,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。 其中医主要思想是: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。

     
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是医学的最高境界,当人体处于“未病”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,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·卷七十二》中说:“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起之病, 下医医已病之病。”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“未病”、“欲起之病”、“已病”三种,即健康人、欲病之人(亚健康人)、患病人;医学也可以分为三等,“上医”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;“中医”的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;“下医”的职能是治疗疾病。“治未病”的医生被称为上等的医生。
 
       【未病先防,治在未病之先。】没有患病的时候,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。中医以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,一方面提出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和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养生之道。另一方面要求人们“顺应天时,天人合一”,积极消除致病因素,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,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。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“预防为主”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。它包含着调养精神、体格锻炼、合理饮食、适时养生、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。

       【既病防变,治在发病之初。】在患病以后,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。一般来说,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,由轻变重,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,因此,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,做到早期诊断,有效治疗,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。

  【除邪务尽,使病愈防复。】所谓“愈后防复”,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,要注意预防复发,时刻掌握健康的“主动权”。一般病人初愈后,大多虚弱,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,做到除邪务尽。针对患者气血衰少,津液亏虚,脾肾不足,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,采取综合措施,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,达到邪尽病愈,病不复发的目的。

  
对“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”的亚健康人群,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疗法。中医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(阴阳气血虚实等),辨证施治、辨证施补、整体调理等方法,使这类人群恢复到健康状态。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,整体调理,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,预防疾病进展,提高免疫功能,促进疾病康复。对大病初愈者,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,帮助患者恢复元气。

  “防患于未然”,中医“治未病”
有许多特色和优势,让人们不生病、少生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,提高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。久而久之,提倡“治未病”,亦宣传和继承了中医药文化,拓展了中医药服务的领域。目前,华侨中医院已开展“治未病”诊疗,在养生、康复医学方面有一系列理念和措施,如利用针灸、推拿中药调理等,为亚健康人群、老年人、慢性病人群、康复人群和健康人群提供医疗服务。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for best user experience, to find out more you can go to our Privacy Policy  ,  Cookies Policy